你也是被動溝通者嗎?

2023-06-29

在生活、臨床和教練過程中,我經常碰到各種不同的議題,可能是職場工作不順,也可能是親密關係遇到瓶頸。不過我留意到的是,不論議題的細節如何,人際溝通始終是重要的環節。

例如,很多親友會提到自己看醫生的不愉快經驗,像是醫師的回應常常很簡短,或是做了檢測之後,也沒說自己是什麼問題,在還不是很清楚發生什麼事的情況下,醫師就問自己:「所以你要吃藥嗎?」

在職場上,也聽過很多人對於主管或是其他部門的意見不贊同,卻因為各種原因默默接受而不願意表達,長期溝通不良導致彼此合作關係不佳,影響工作滿意度。

或是在親密關係上,一方對於伴侶的行為不滿意,不斷找其他朋友訴苦,卻不願意把自己的期待和感受直接和伴侶溝通。

我在這些故事裡面,看到的共通問題是溝通的「被動」

我常說,不要把疑惑和想法留在腦袋裡,有問題就提出來澄清。用前面看醫師的例子來說明,如果醫師沒說自己是什麼問題,就問醫師:「我這是什麼病?」如果醫師問你是否要吃藥,但你不知道該怎麼回答,你可以直接說:「我不知道是否該吃藥,我需要考量哪些事情呢?」沒有醫師知道病人心裡在想什麼,主動提出自己的問題,才能得到想要的答案

如果主動表達可以更有效地溝通,為何很多時候我們仍會選擇被動呢?

因為人們都有「迴避衝突」的傾象。過去的家庭教養、亞洲傳統的文化等,可能都塑造了我們習慣聽從而不習慣為自己發聲的溝通方式,甚至壓抑自己的情緒。人們害怕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,怕會引來指責和批評。這樣的模式,也在生活各面向造成困擾。

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是「坦誠面對問題」,這往往也表示需要把問題搬上檯面,讓當事人共同面對。衝突某些時候是不可避免的,重點是我們如何處理衝突。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,一再地對問題視而不見或是避而不談,問題不但沒有解決,反而持續惡化,等到某天不得不面對,才發現事態已經相當嚴重。

當我們意識到自己的被動模式,就可以開始練習主動溝通。舉我自己的例子,當我看醫生時,我總是會把我想知道的全部問完,才離開診間。通常我不太會輕易放過我的醫師,他如果說:「你 XX 數值有點異常,要注意一下。」這時我就會追問:「所以要注意什麼?可能會有什麼影響?可以怎麼改善?大概多久會恢復?建議下次多久再回來追蹤?」

自從我看到自己的被動後,我就決定再也不把我可以掌控的部分留給別人。看見自己身處問題之中卻沒有主動針對問題做溝通,那麼問題持續下去,自己也有責任。別再當個被動溝通者,找回掌控,主動溝通,為自己的生活做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