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好人生的關鍵,在於對自己負責
軍旅生活教會我的一課
還記得我在當兵時,學到了人生寶貴的一課。
那時候我擔任醫官少尉的職務,和底下兩位醫務兵轉調到新單位。剛到新單位沒多久,那裡的同袍就特別警告我們這幾位新進菜鳥:「要在我們這個連生存,你一定要知道一件事。我們這個連有兩個派系,一個是『連長派』,一個是『副連長派』。」
聽起來好像不難懂,要小心不要得罪哪一邊就是了。
這位同胞繼續說了,「重點是連長派只有連長一個人。」我好像瞬間秒懂了什麼。
果然待了一段時間,發現連長做人不是很成功,管教方式不合理、情緒陰晴不定,大家都看不順眼。那時的我還沒什麼社會經驗,嫩的很。連長不久就發現我這新來的醫官好講話,開始叫我們醫務隊三個人一起在連上打掃時出來幫忙。
雖然這完全不是醫務隊的業務,我一開始也沒想那麼多,想說幫忙一下也還好。一段時間後,連長開始請我們做越來越多其他非醫務隊業務的事,我和兩位醫務兵開始覺得連長有點過分,就向總部的醫務大隊長抱怨這件事。
「小朱 sir (我當兵的暱稱),你有沒有發現一件事,前一位醫官在你這個單位完全沒有這個問題?」大隊長有點輕描淡寫地說。
這句話給我很深刻的印象,讓我知道問題不在連長,而是在我。
為自己負責,是將注意力從「外在環境」轉到「自己行為」
前一位醫官碰到不合理的事情會直接拒絕,久了之後連長也不再要求他。而我的界線沒有守好,不敢拒絕連長,於是連長得寸進尺,造成今天我和醫務兵一直被凹的狀態。
生活中這樣的例子很多,我們習慣把不理想的結果向外歸因,於是上班遲到是因為塞車,卻忽略了我們可以「提早出門」;被雨淋濕是因為天氣預報不準,卻忽略了我們可以「帶傘以防萬一」。
我們沒有看到自己能做卻沒做的事。
當我們把結果向外歸因的那一刻,也同時放棄了對事情的掌控權。把注意力從外在環境轉到「自己能做什麼」,才能改變事情的發展。
為自己負責,是把焦點從「不可控」轉到「可控」
當你走在路上跌倒時,你會責怪地心引力嗎?我想大部分人都不會。為什麼?因為我們知道地心引力就是在那,任何人都無法改變。那絆倒你的那顆石頭呢?你可能會開始想,是誰把這顆石頭放在路邊的?於是你開始抱怨這個石頭應該要有人來處理,才不會影響路人安全。如果害你跌倒的是一位突然衝出來撞到你的小孩,你可能會責備這個小孩走路不長眼,甚至認為爸媽沒有負起管好小孩的責任。
不過仔細想想,石頭也好、突然衝出來撞到你的小孩也好,如同地心引力一般,這些外在因素大部分都是我們無法掌控的。當我們越覺得外界應該要改變來配合我們的期待,我們越容易感到挫折和無力。
相反地,我們真正能掌控的部分是自己的應對方式。我們能做的,是在走路的時候不要滑手機,注意地面和周圍環境,確保自己的安全。用上面當兵時被連長凹的例子,連長要不要來凹我,不是我能控制的,但我要答應他還是拒絕他,卻是完全在我的掌控之內。一旦有了這樣的認知,對生活的掌控也會大幅提升。
期待敵人不要打過來,不如增加自己的防禦力。
為自己負責,是把心態從「責怪」轉為「改善」
為自己負責的目的,是為了找到方法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質,達成追求的目標。
有的人覺得負責就是為沒做好的事情付出代價,但「負責」不等於「咎責」。「咎責」,以我個人角度來看,包含了「責怪」和「處罰」的意味。有的人一旦把焦點由外在轉向內在,反而會批評、責備自己,怪自己沒有做好,容易因此陷在挫折、憂鬱的情緒狀態。
負責的態度是「發現自己對於事情的影響力」,找到自己可以改變的部分,讓事情朝著理想的方向發展。每次的調整都讓自己更靠近目標,因此負責是為了「改善」結果,而不是要懲罰自己、讓自己痛苦。
美國精神病學家庫伯樂.羅斯(Kubler-Ross)曾提出了「哀悼五階段」的概念,描述人在面臨非預期的外在衝擊時,可能出現五種情緒階段,分別是否認、憤怒、討價還價、憂鬱和接受。這五個階段,也顯示了人們面對問題的態度,從不願面對 (否認)、責怪外界 (憤怒、討價還價)、責怪自己 (憂鬱),到最後看清問題本質 (接受)。當我們放下責備,接受並釐清現狀,才能調整自己、重新出發。
為自己負責,是化「被動」為「主動」
我常說,包含人類及所有生物在內,大腦的功能是讓你生存,不是讓你快樂幸福的。
生物都有一種本能,會試圖在環境中找出危險或任何不對勁的訊號。在古老的環境,這樣的能力會讓我們的老祖先早一步發現危機,它可能是埋伏在叢林裡的猛獸,或是敵人來襲的徵兆,讓我們免於危難,得以繁衍生存。
現代的文明社會,基本的食衣住行和人身安全已獲得保障,但人類古老的生物習性卻依舊存在。我們看待事情的方式容易著眼在「做錯了什麼、少了些什麼、沒達到什麼」,對於已經擁有的卻很容易習以為常。
也就是說,如果完全按照大腦的原始設定運作,我們的思考模式就會聚焦在前面所說的「外在環境」、「不可控」和「責備」,因為注意危險能幫助我們生存,但這樣的思考也讓人們容易處在煩惱、壓力、焦慮等負面情緒當中。
那怎樣才能改變這種本能性的思考模式呢?
如同運動員想要成為頂尖選手的方法一樣,需要的是「主動」練習,培養新的習慣取代舊的習慣。運動員練習的是精準的動作和反應,方法是重複做動作,持續修正。而為自己負責,需要訓練自己聚焦在「自己行為」、「可控」和「改善」,重複用問題引導自己修正思考的方向。
👉 試著想一想:
- 最近生活中有哪些事情,讓你感覺憤怒、焦慮、挫折或困擾?
- 思考這些壓力事件時,你的焦點放在哪裡?是外在環境,還是自己行為?
- 這些事件中,哪些部分是不可控的?哪些是你真正可以控制的?
- 你看待這些事情的心態是什麼?如何把「責備」變成「改善」?
- 在你能控制的部分中,可以做出哪些改變,讓事情往好的方向發展?